近日,我市街頭頻繁出現四個身著白色短袖統一隊服,隊服后印著“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藍色字體的學生。
西安工業大學四名學子均系人文學院漢語言專業的學生,其中一名是永康人。在學習專業語言詞匯的古今演變時,大家對地方方言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并注意到永康方言中保留了許多古音和古詞匯,屬于吳方言的一部分,在南吳語區有著典型的意義。進一步整理分析時,又發現了永康方言和普通話語音方面的部分對應關系。于是以2000年社會暑期實踐為契機,共同組成“吳音遺韻”實踐隊一起到我市,進行實地調查。
5日,他們帶著制作好的《永康話使用情況調查問卷》來到了紫微園,對在園內休閑游玩的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的15位游人進行調查采訪。隨后,又行至市中心街道繼續調查。5日至8日,連續4日,他們分別來到西津橋、香樟公園等人群集中地,深入采訪,并以照片、錄音、DV等方式記錄。
實踐活動得到市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地人民熱愛方言,認同方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應保存并發揚”,“是民族,地方自豪感的體現,是永康人民的驕傲”。在西津橋,72歲的方蘇玲老人用方言為實踐隊員表演了由她自編自唱的快板《西津橋》,還唱讀了永康民間歌謠《月亮婆婆》,贏得橋上人們的一片喝彩。在調查中,許多老人都主動表演永康山歌民謠。其中《月亮婆婆》廣為人知,每次唱起時,旁邊應聲一片。
但是在對中小學生的調查中,現狀卻令人擔憂。許多中小學生明確表示他們已經不太會講永康話,平時交流基本上使用普通話。一位30歲左右的年輕母親面帶憂慮地說:“從小教孩子說普通話,擔心他長大講不好,可是現在又覺得孩子還是應該學會說方言,畢竟,方言是家鄉的印記?!?/P>
在走訪時,偶然聽到一聲問候:“幾日歸來”,日常生活言語中的文言表述似乎重返古之時。青色的石板巷道里(這里稱“弄”),那些古代遺存的建筑房子,透過石頭或泥土壘砌的痕跡,見證著這個“百工之鄉”的歷史。破舊的木門上“小心火燭”的字跡依稀可見。
在徐震二公祠里,遇見了一位熱情的老者。在得知是考察傳統文化的大學生后,老人熱情地向同學們介紹公祠的歷史和公祠院落中的種種布景,他還特地取鑰匙打開鎖著的屋門,帶隊員們進門參觀。首先就看到先賢孔子的牌位,整潔的屋子里擺滿了椅子,還有完備的多媒體設備。老人告訴大家從8月20日起,這里會不定期地請一些專家學者開國學講壇,有志于在古老的麗州大地上復興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期盼和喜悅溢于言表。
12日早上,實踐隊來到了后吳古村。
村委會負責人知道是大學實踐隊后,熱情接待了大家,帶領實踐隊員走遍了各處文物保護單位,并贈以裝幀精美的《文化后吳》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