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亳新訊 2009年第32期 第3版
(記者 黃偉偉 訊)日前,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秦豫之約”暑期實踐隊11名隊員結束了為期半月的偃師民俗文化的考察,留下了對我市民俗資源的發掘、繼承和保護及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有益建議,踏上了歸程。
近年來,民俗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就如何傳承保護傳統民俗文化,并發揚光大,有人提出要走民俗文化產業化道路。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和行政管理專業的同學就是這種觀點的堅定支持者。偃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目前我國建都朝代最多的縣級市,保留了比較多的傳統民俗文化。他們選擇了偃師,對高龍、大口、緱氏、首陽山等鄉鎮實地考察,尋求民俗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對策。
7月15日至16日,實踐隊員與我市宣傳文化單位就偃師民俗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座談。7月17日至19日,實踐隊員來到了高龍鎮文化服務中心,詳細了解了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如傳統節日、村名由來、婚喪嫁娶、文物古跡、神話傳說等,還探訪了火神廟、大屯磚雕門樓、半個寨舞龍的歷史淵源,翻閱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在高龍鎮大屯村,隊員們考察了雕工精細的古門樓,記錄了不少瀕臨失傳的古風民俗。退休干部郭貴勤為他們詳細講述了始于宋朝的中岳廟的歷史和修復情況。
7月20日至21日,實踐隊員登上了大口鄉山張村的牛心山,了解了牛心山廟會。牛心山二月十四大廟會由來已久,因山頂觀音廟中保留有牛心石而聞名。廟會上的各種民俗從古流傳至今。隊員們在調研中了解到,近年來,大口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牛心山的開發力度。目前,牛心山景區一期工程的大殿及配套設施已完工,通往山頂的石階正在修建中,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7月22日至23日,伴著細雨,實踐隊員來到了世界文化名人玄奘的出生地緱氏鎮陳河村,參觀了玄奘故里和展廳,饒有興致地記錄了有關玄奘故里的歷史傳說及其開發建設情況。在唐恭陵,他們還考察了莊嚴、宏大、霸氣尚存的帝王陵墓文化。他們參觀了唐僧寺周圍的萬畝葡萄基地和泰山廟遺跡。他們認為,當地政府一年一度舉辦葡萄節,是將緱氏鎮傳統民俗文化與葡糖產業化的完美結合,有效促進了當地民俗的保護。近年來,當地政府積極落實國家宗教政策,泰山廟的保護與開發力度加大,每年正月盛況空前的泰山廟廟會有助于各種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和發揚。
7月24日,實踐隊員拜謁了首陽山鎮魚骨村的蘇秦墓,考察了漢魏古城東城墻,體驗了古城的悲壯蒼涼,并參觀了偃師商城博物館。7月25日至26日,實踐隊員拜訪了古都學會理事,偃師民俗志編輯師進通和青年作家李紅軍,師進通和李紅軍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偃師的民風民俗,如岳灘為紀念治水英雄黃大王而舉行的廟會等。
經過近半個月的調查,他們對偃師的民俗情況進行了整理和歸類,他們認為,偃師在民俗文化開發保護方面有很多獨特之處,如農業俗語、諺語、歇后語、偃師的喪禮習俗、月子習俗、結婚習俗等,農歷六月六、十月一等節日習俗,以及二里頭遺址、玄奘故里等文化遺存,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有待于進一步保護和開發。
實踐隊員建議:
偃師文化歷史底蘊濃厚,許多民俗資源都很有價值,具有走民俗產業化道路的條件。偃師政府在民俗文化的發掘、開發、整理、保護上做了大量工作,每年的西毫文化藝術節對民俗文化是一個有力的宣傳,弘揚玄奘文化、客家祖根地文化、古都文化、對偃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偃師民俗資源眾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組織力量進行民俗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如:再給廣場、道路、建筑、企業等命名時,可加入富有偃師歷史特色的名稱,注重文化內涵與深度。政府部門可制作一系列宣傳片,介紹偃師的人文歷史地理、文物古跡、河洛大鼓等優秀傳統文化,將民俗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文化產業,促當地文化經濟和諧發展。